2020年,對于中國體育產業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深刻改變了體育產業的形態和運行邏輯,許多從業者受到打擊,也有一些新的業態從困境中萌生并發展壯大。
在2020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期間,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他表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體育產業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但中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并未改變。體育產業從業各方都需要創新發展思維,主動擁抱新技術,打造新業態,實現新發展。
— 1 —
“十四五”規劃,
體育產業將承擔更重的任務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年,劉扶民說:“在‘十四五’期間,體育產業面臨的任務要比‘十三五’更重一些。老百姓的需求更有深度,特別是要考慮到疫情帶來的深度變化,要著眼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新需求,以這個為主體,進行體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一些體育新需求。與此同時,對智能化在體育產業和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包括對一些創新的體育產業形態的新認識,我們都會在‘十四五’里面涉及。”
劉扶民介紹,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的頒布開啟了體育產業發展的新階段,2019年國辦40號文件、43號文件都明確提出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十三五”以來,從頂層設計到市場主體,創新已成為主旋律和關鍵詞。
2015至2018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5.9%,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4%,并在2018年實現了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1%這兩個關鍵指標,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的增速都遠遠高于同期全國整體GDP的增長速度,凸顯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應當說,‘十三五’時期體育產業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新動能集聚、新路徑建立、新成果顯著。”劉扶民說。
劉扶民表示,“創新”是“十三五”以來中國體育產業所呈現的最主要特征。近年來中國體育產業能夠實現快速發展,激活強大動能,正是源自以政策引領、消費升級、全面轉型為主要特征的多維創新。
“新的規劃將會做得更扎實、更細致,針對體育產業發展的一些瓶頸做出針對性的規劃。比如老百姓健身的瓶頸,場地不足,健身不便。我們要采取措施。另外,在新技術應用上、政策上、推動產業發展上做文章,讓創新型產業發展得更好更快。”劉扶民說。
— 2 —
疫情中復蘇,
體育產業在大格局中有大作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體育產業在經受極為嚴峻的挑戰后快速復蘇。
今年5月,體育總局啟動了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在各地體育局的配合下,體育總局確定了40個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并已向社會公布。在疫情期間,各地因地制宜進行政策創新,不斷促進體育消費,特別是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有效拉動了體育消費市場快速復蘇。
劉扶民介紹,今年以來,共有北京、上海、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內蒙古等16個省區市及相關地市組織發放了體育消費券,財政資金投入超過9億元,累計拉動體育消費超過百億元。
“目前,體育行業的復工復產正加快推進,隨著被疫情暫時壓抑的體育消費需求逐步釋放,以及疫情影響下居民健身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體育產業在復蘇發展中呈現出逆勢增長的新亮點,有助于后疫情時期的加快恢復和跨越式成長。”劉扶民說。
今年3月以來,隨著各地健身場所的陸續復工,健身需求逐漸恢復并實現增長,直接帶動了家用健身器材的火爆銷售。根據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的調查,諸如跑步機、劃船器、瑜伽墊、彈力繩、啞鈴等家用健身器材的銷量在今年上半年呈爆發式增長。跑步機、啞鈴甚至一度全國缺貨,企業的訂單交貨期普遍超過3個月。蘇寧易購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家用健身器材銷量同比增長269%,啞鈴、呼啦圈、瑜伽墊銷量同比增長更是高達500%、391%、332%。
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一些出口型的體育用品企業,在上半年的銷售也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劉扶民說:“我問了幾個出口型健身器材企業,疫情期間銷售量恰恰上升了,按道理來講,疫情出口會不便,疫情期間國際間的交流也沒有以前順暢,但在健身器材上反而是增加的。國外的很多用戶大量訂貨,我問了一家出口占70%的企業,比往常出口同期增長20%。這個我剛開始也不相信,但好像確實是這樣。國內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對于體育制造業盡早復工復產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加上我們國家的基礎,體育器材的數量和產品質量都有保證,國外的需求增加,訂單也就增加了。”
劉扶民表示,疫情期間一些體育服務業企業確實受到了嚴重打擊,一方面需要咬牙渡過難關,另一方面也需要開拓思路,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用創新產品來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
— 3 —
以創新為動力,
推動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劉扶民表示“很有信心”,他說:“我們要用好五年規劃的制度優勢,謀定而后動,有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優勢產業,著力筑牢產業基礎,推動產業鏈現代化,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使體育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在具體操作層面,劉扶民提出四點設想。第一,對接國家戰略,站在中國新發展階段的開端,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主要特征;第二,推動消費升級,發揮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作用,繼續加強體育消費的政策創新與實踐創新;第三,發力新興業態,重點構建以智能體育產業為主要內容的新增長點,系統推進體育產業與新技術的融合,大力培育空間大、潛力廣的新模式、新場景;第四,聚焦平臺建設,持續完善體育產業各類發展平臺,更好地發揮服務支撐和保障作用,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
劉扶民表示:“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時期的堅定前行和快速發展,源自頂層設計的強力推動,釋放出了巨大發展動能,而疫情期間的共克時艱、重新復蘇,又展現了體育產業的強大韌性。未來已來,面向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的戰略目標,發展潛力和困難挑戰并存,需要從業各方共同努力,繼續堅持創新發展之路,引導和推動中國體育產業提質增效與高質量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