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支持、群眾運動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體育消費逐漸復蘇。部分運動品牌披露的2022年年報顯示,國內體育消費表現出較強韌性,品牌營收增速保持較高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體育產業迎來快速恢復和發展的機會。目前體育產業發展尚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在數字技術和群眾需求等利好支持下,未來體育科技、體育營銷等多個賽道將有機會呈現更高增速,滑雪等新興運動將有更大增長空間。
體育消費復蘇勢頭顯露
近期,各地出臺了多項措施來拉動體育市場消費。海南省不久前發布的《關于促進海南文體會展活動恢復振興的若干措施》提到,重啟六大品牌體育賽事活動,增加文化展演、體育賽事和會展活動產品供給,鼓勵市縣發放文體消費券刺激市場消費,出臺促進文體消費政策措施等。
3月23日,上海市出臺的《關于我市進一步促進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指出,恢復舉辦國際體育賽事,支持徐匯區、楊浦區深化國家體育消費城市試點,繼續開展“你運動 我補貼”體育消費券公益配送活動。
在政策扶持等利好因素支持下,近期我國體育消費恢復發展勢頭良好。
迪卡儂媒體事務聯系人趙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今年春節開始,體育消費市場明顯回暖,相關運動產品銷售情況良好,平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根據銷售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小眾運動崛起,比如滑板、飛盤、槳板的銷售呈現穩定的增長趨勢。部分戶外運動,如露營、跑步、騎行等品類的單品更是熱銷爆品。”趙潔表示,消費者在傳統項目之外開始尋找新的運動體驗,體育消費出現個性化需求。
體育賽事也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參與。4月2日舉辦的2023年廈門馬拉松賽現場,3.5萬人參加;2023北京國際長跑節-北京半程馬拉松此前的發布會也提到,自報名啟動以來,共吸引了來自中國、日本、美國、德國等27個國家和地區共5萬余人參與報名。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裕雄表示,馬拉松等各類賽事快速恢復,“村BA”等活動“火出圈”。“這無不顯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各類體育運動的需求很旺盛。”王裕雄說。
體育產業增長態勢積極
“隨著體育賽事重新步入正軌,包括將于夏季舉行的成都大運會、秋季舉行的杭州亞運會,相信會拉動產業鏈各環節的復蘇,進一步提振消費信心,未來體育行業仍將呈現積極增長態勢。”普華永道中國體育行業主管合伙人周星說。
體育產業增長的積極態勢已體現在微觀主體的生產經營上。多個運動品牌日前發布的年報顯示,2022年運動品牌營收保持增長態勢,安踏體育實現營收536.51億元,同比增長8.8%;李寧實現營收258.03億元,同比增長14.3%。
安踏年報中提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國內外共有6924間安踏門店;到2023年年底,預計國內外的安踏門店將為7100至7200間,門店數量繼續保持增長。
在日前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管教育中心主辦的體育論壇活動上,安踏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吳永華表示,未來,安踏集團將基于“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戰略,著力專業群、時尚群、戶外群三大增長曲線,深化全球化戰略布局,繼續做中國體育事業的堅定支持者。
根據《“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我國體育產業到2025年產業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
不久前普華永道發布的《全球體育行業調研(第七期)中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到,保守預測,未來3至5年,中國體育市場將保持至少5.2%以上的年增長率。“在規劃指導下,體育產業成長空間巨大,未來預期將有更多利好政策出臺,在政策措施的帶動下,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潛力將加快釋放,體育產業規模有望邁上新臺階。”周星提到。
巍美公司(Endeavor中國)首席執行官黃海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體育產業中具有社交性質的運動項目在未來更值得看好。“以滑雪為例,我們認為滑雪項目可以帶動年輕人的社交趨勢,加上冬奧會以及蘇翊鳴等明星運動員的影響,未來整體商業價值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新賽道注入增長新動力
在體育產業整體增長的同時,體育營銷與體育科技等細分賽道的壯大,未來有望為產業持續增長注入動能。
《報告》提到,相關受訪者預計,未來3至5年,體育營銷機構、體育科技公司等行業利益相關方將具有更高年增長率。同時,全球投資者和中國投資者都將體育科技賽道視為相對更感興趣的賽道。
對于體育營銷,“中國運動員和運動賽事的商業價值還有進一步實現的空間,關鍵在于人才培養和商業模式創新。”王裕雄提到。
黃海晨也表示,海外在足球、籃球等傳統大球項目上已經建立了非常成功的職業聯賽,圍繞聯賽進行品牌運營和賽事管理可以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對體育產業的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未來中國將有機會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聯賽模式,在某些領域實現突破。”黃海晨說。
在體育科技方面,普華永道中國體育行業合伙人劉翰林指出,隨著Web3.0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體育產業的應用將催生出更多新業態、新模式,也被資本密切關注。
“科技發展一方面破除制約人們參與運動的各種約束;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各類市場主體更高效的組織供給。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移動互聯高度發達,因此在通過物聯網、5G等科學技術來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王裕雄表示。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原司長劉扶民表示,過去十年,中國體育產業增長迅速。但面向數字時代,中國體育產業在產業結構、營商環境、制度體系、人才隊伍等方面仍有不足;對此,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消費活力增長與產業跨界融合將為中國體育塑造新機遇。